驻马店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中国梁祝之乡”(一)
中央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 驻马店人民政府 政务服务

驻马店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中国梁祝之乡”(一)

发布:2017-09-25 来源:县政府 浏览量:2916

    丁酉年初秋,凄风苦雨一直连绵不绝。记者怀着朝拜的心情,再一次来到梁祝墓前,伫立在汝南县梁祝镇梁山伯和祝英台墓中间的官道上,久久凝视着历经了1600多年的两座古墓,不禁陷入沉思。梁山伯与祝英台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感动了太多为爱情痴狂的善男信女,被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汝南

    梁祝故里牌坊。

    汝南丰厚的文化助推梁祝故事传播

    这是一个看似平常的地方。在一条简易的农用生产路两侧,有两座坟茔,古朴厚重,透着神秘与沧桑。这条小路,曾是川流不息的京汉故道,路边,一通“山陕会馆”的古碑,让人联想到它昔日的繁华。当地人说,这条路三天不走人,两座坟就长到一块儿了。这两座神奇的坟茔,一个埋着梁山伯,一个埋着祝英台。

    “梁山伯、祝英台,埋在马乡路两沿儿,西边埋的梁山伯,东边埋的祝英台……”这首朴实无华的民谣,讲述着一个凄美壮丽的爱情故事,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爱之乐章。

    这里是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镇,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地处中州腹地的汝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交通便利,民风淳厚。据《汝宁府志》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南又为豫州之中,故汝南自古有“天中”之称。汉、明两代,汝南人在朝廷居官者过半,两次出现“汝半朝”现象。这里有280多处文化遗址、350多处名胜古迹,构建了独特的人文景观,赢得了“露天博物馆”的美誉。

1989年,汝南县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从1995年至今,汝南县连续五届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2006年,汝南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

    在汝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数千年来,曾上演过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涌现出灿若星河的历史名人,也留下了众多美妙动人的传说和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董永遇仙传说、范张鸡黍相会、三王墓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代表。

汝南丰厚的文化积淀给梁祝故事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多元的文化、众多的文人学士,使梁祝爱情故事得以传播、传承与发展。

    多方考证梁祝故事发源地在汝南

    在汝南梁祝传说里,故事发生在西晋晚期或东晋早期,汝南县境内的原马乡镇和大王、和孝、三桥等乡镇,方圆数十里。与上世纪30年代钱南扬、顾颉刚、冯沅君、黄朴等我国知名学者提出的“梁祝故事应发生在地点相对集中的地理环境中,方圆不过百里,人物不过二三,仅此而已”的梁祝河南中心说极相吻合。该区域属丘陵地带,古称“九岗十八洼”。岗洼参差,溪流纵横,沟洫交错,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地理基因。

    如今,马乡镇已更名为梁祝镇。在这片土地上一直存有梁山伯墓、祝英台墓、泪井、一步三孔桥、曹桥、红罗山书院、白衣阁等完整的梁祝文化遗址,流传着许多梁祝故事和传说,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都能讲述和传唱。

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故事,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一般认为它形成于西晋晚期或东晋早期,梁祝发源于何处一直存有争议,比较著名的说法有: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镇、山东省济宁市马坡乡、江苏省宜兴市、浙江省宁波市等,其中,汝南县梁祝镇二人的墓地遗址位于古京汉官道两旁,至今尚存遗迹。

    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梁祝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十八相送”遗迹至今保存完整

    从红罗山书院到祝英台家,正好18里路,到梁山伯家,也大约是18里。因此才有“十八相送”的情节。

    这18里路上,满是浪漫和美好。对于梁祝来说,这18里路显得太短。

    京汉古官道把梁、祝墓无情分隔,传说鬼魂不能走旱路,只能走水路,尽管梁祝近在咫尺,也只能隔路相望而不能相聚。古时候,人们为方便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在路的两旁分别挖了一条200多米长的水沟,又建了一座桥把两条水沟连在一起,同时在梁山伯墓旁的水沟之上和祝英台墓前的小路上也各建了一座小桥。这样,在一步之内,三座小桥挤在一起,是谓一步三孔桥。这样一来,活着的人和死了的人都有了自己的道路。但不幸的是,梁山伯墓旁的小桥被拆掉了,如今连接京汉古官道与梁山伯墓的,是个沟坝。

    祝英台一路打听去红罗山书院的路,有个大娘往西一指,对她说走到曹桥(外地传说是草桥,系曹桥之讹传,曹桥是一个曹姓村庄在村南建的小桥,以下皆用曹桥),一直往南,就是红罗山。

梁祝在曹桥相会,以桥为主(神),撮土为炉,插草为香,结为兄弟——

  “咱兄弟曹桥结拜后往前拥(这里用了“拥”这个暧昧的词),咱兄弟红罗山去把书攻。二月里开杏花杏花发白(表达白头偕老的愿望),咱兄弟红罗山去读文才(看,第三者马文才的名字在有意无意之中出现了)。三月里开桃花桃花发红,咱兄弟红罗山苦读五经……”每每听到这样千百年来的传唱,记者都觉得是那样的荡气回肠。

    记者看到,曹桥周围的风景并不浪漫——路是泥泞的,路边杂草丛生。但极目望去,“十八相送”的路一沟一洼的,路旁林木参天,地里庄稼翠绿,很美。

    梁祝传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梁祝传说是一则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民间传说。

    2005年12月,汝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 2006年6月,汝南“梁祝传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祝传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经指出,它不仅写出了悲剧,而且展示了理想。千百年来,梁祝传说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因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形式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梁祝爱情故事博得了当时人们的敬仰,也博得了后人的仰慕。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梁祝故事被编为戏剧传唱,被编为电影、电视传播,被谱写为小提琴协奏曲演奏,从而从民间逐步走向高雅的艺术殿堂。仅戏曲剧种就有30余种、曲艺20余种,更有上百首歌谣、几十种工艺品,以及电影和电视作品等。

    河南的各类剧种和曲艺自然是少不了梁祝爱情故事。豫剧有《梁山伯下山》《梁山伯和祝英台》,曲剧有《梁山伯攻书》《梁山伯送友》,越调有《梁山伯送友》《马文才迎亲》,二夹弦有《梁祝》《红罗山》,曲艺河南坠子有《英台下山》《梁山伯和祝英台》,三弦书有《英台担水》《英台扑墓》等。

    梁祝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地人民又不断丰富发展传说的内容,甚至还兴建了众多以梁祝传说为主题的公园、墓碑和庙宇等建筑。此外,梁祝传说还流传到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