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汝南县土壤环境保护方案的通知
中央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 驻马店人民政府 政务服务

汝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汝南县土壤环境保护方案的通知

发布:2018-02-23 来源:县政府 浏览量:1073

汝政办〔2017〕112号



汝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汝南县土壤环境保护方案的

通    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有关单位:

   《汝南县土壤环境保护方案》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汝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2月1日



汝南县土壤环境保护方案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和百姓民生福祉。作为河南省产粮(油)大县之一,汝南县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但局部区域存在污染。为切实加强农用地,尤其是优先保护类耕地的土壤环境保护,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根据《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河南省清洁土壤计划》(豫政〔2017〕13号)及《河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督促产粮(油)大县、蔬菜产业重点县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方案的通知》(豫环委办〔2017〕112号)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保护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和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关于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多还旧账、不欠新账,以预防和确保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不减少、环境质量不下降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出发点,立足全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际,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土壤环境的保护力度,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防工业源和生活源向农业转移。大力推进高效绿色循环农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升土壤环境综合监管能力,创新土壤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管理技术模式,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优先保护类农用地土壤环境治理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结合汝南产粮油大县实际,以农用地保护为核心,以优先保护类耕地为重点,兼顾林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确保全县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从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分类管理、监测预警等方面创新管理制度,全面预防、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防新增土壤污染。

      坚持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时间表和总体进度安排,科学合理地尽早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工作,采用土壤调查第一手真实基础数据,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档案,客观、公正评价汝南县土壤污染现状,彻底摸清、解析污染来源,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及后续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因地制宜、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充分依托全县工业源、生活源和农业面源等污染源普查结果,根据工业企业的产排污特征及传统和特色农业种植品种,辨识调查重点,积极做好各类污染源的管控,防止优先保护类耕地污染。同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推荐技术方案,针对性地提出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措施,且保护措施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并充分考虑政策延续性。

      坚持可量化、易考核的原则。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方案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指导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工作,重点任务及相关指标的确定应可量化、易考核,便于检查和督导。

      坚持先行先试,逐步推进的原则。按照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全面推进的思路,探索全县土壤污染防治有效模式。可在全县范围内选择条件具备的乡镇,优先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试点示范,根据示范成效及时调整相关措施,逐步推广到其他项目或乡镇。并及时与驻马店市其他兄弟县(区)沟通交流,发挥先行乡镇的示范带动作用,边建设、边总结,逐步将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向其他乡镇推广。

      三、工作目标

      按照河南省和驻马店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要求,到2020年,完成全县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摸底和分类,基本建立农用地保护制度并实行分类管理,确保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全面防控和切断土壤污染来源,促进农业高效绿色循环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耕地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推进土壤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土壤环境综合监管能力,探索土壤环境保护新思路、新方法,因地制宜地建立汝南县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模式。

      到2030年,优先保护类耕地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绿色、高效、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土壤环境保护体系建立健全。

主要指标:到2020年,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

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具体考核指标要求如下:

表2-1  汝南县优先保护类耕地土壤环境保护方案考核指标


序号

指标

时限要求

指标值

1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2020

覆盖全部乡镇

2

构建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

2019

建立

3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

2018

完成

4

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

2018年后

不减少

5

优先保护类耕地环境质量达标率

2018年后

100%

6

灌溉水达标率

2020

100%

7

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

2020

零增长

8

耕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

2020

95%

9

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

2020

≥50%

10

秸秆综合利用率

2020

85%

11

地膜使用合格率

2020

100%

12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覆盖率

2020

≥70%

13

农膜回收率

2020

≥90%

14

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

2020

≥96%

15

农田林网控制率

2020

95%


      四、重点任务

      (一)深入调查摸清土壤污染现状并完成解析

      1.摸清土壤污染底数

      依托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结合汝南县实际,分部门、分层次开展农用地信息摸底工作。以基本农田为重点,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单位,核实各乡镇、街道的农用地分布、面积、作物类型、种植结构、集中连片情况,打好农用地分类工作基础。进一步收集完善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灌溉水水源等农业生产信息。优先开展农用地周边的相关污染源、排污种类、主要污染因子、排放去向等排查。摸清全县污染源清单及农用地周边污染源信息、种植结构、农艺措施、化肥农药使用等农业生产情况和农业面源污染信息;理清农用地分布、面积、集中连片情况、基本农田分布情况等土地空间分布信息;查清灌溉水源情况。需要查明其土壤污染特点、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和用地环境风险,为有效管控受污染土壤风险、实现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县环保局牵头,县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水利局、农牧局等参与,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落实,不再列出)

      2.积极探索土壤污染源解析

      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基于土壤详查、相关部门资料调查与收集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等方式,按照河南省和驻马店市相关要求,配合完成土壤污染源解析工作。针对农用地,客观评价其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土壤污染分布范围及来源、污染特点、污染程度、污染物种类和组分,明确全县土壤污染情况的主要问题与成因,从而精准找出问题症结所在,针对性地、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保护措施,科学指导土壤环境保护实践工作的开展。(县环保局牵头,县财政局、国土局、农牧局、科工委等参与)

      (二)夯实土壤环境管理基础

      1.建设全县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

      按照国家、省、市关于设立国控、省控等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的相关技术要求,积极参与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布设全县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以汝南县产业集聚区等区域为重点,做好风险监测点位布设工作,重点掌握涉重金属、危险废物企业周边的土壤污染源情况。(县环保局牵头,县财政局、国土局、农牧局、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等参与)

       提升土壤环境监测能力。结合县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作,重点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能力。通过配备重金属快速检测仪、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等土壤污染物快速检测监管执法设备,改善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条件;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整合农牧、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人员、仪器等资源,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监测人员培训,提高人员农用地土壤采样、快速检测分析、执法检测等监测执法能力。鼓励有资质的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参与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县环保局牵头,县财政局、国土局、农牧局等参与)

      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加强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耕地基础点位每5年监测1次,掌握全县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关注农产品协同监测点位监测结果,掌握全县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农产品质量状况;风险点位每年监测1次,重点关注六价铬、铅、砷等重金属指标,掌握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及时预防土壤污染。在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地方特色农作物种植区等区域补充、加密设置监测点位,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提高监测频次。(县环保局牵头,县财政局、国土局、农牧局等参与)

      2.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

      实施土壤环境质量“一张图”、“一张网”管理。构建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试点、污染源普查、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等土壤环境监测数据,根据省政府土壤环境数据库和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数据传输网络的建设要求,建立完善本县土壤环境数据库和数据传输网络,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实现数据动态更新,逐步完善土壤环境数据库。(县环保局牵头,县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农牧局、科工委参与)

      建立摸底信息共享。结合前期摸底情况,建立信息共享互通机制,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划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前期参考。以土壤污染防治协调机制为依托,构建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根据各部门分工,协调合作,建立农用地信息档案,摸排信息档案作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划分的重要参考,并根据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划分结果,进一步完善。加强数据共享,编制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共享权限和方式,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农业生产、粮食收购、土地流转、空间规划、土地规划、城乡规划中的作用。2018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县环保局牵头,县发改委、财政局、国土局、农牧局、科工委参与)

      3.配合探索构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预警网络

      在河南省和驻马店市开展土壤环境风险源识别和预测预警等研究的基础上,配合驻马店市探索建立区域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预警技术体系。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相关标准,识别出土壤环境保护区、预警区、风险管控区、治理与修复区。完善土壤环境风险管理和预警的程序与方法,建立业务化运行的土壤环境监控预警平台。(县环保局牵头,县发改委、科工委、国土局、农牧局等参与)

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和分析由环保部门总负责,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协助完成,通过多部门监测、综合会商的形式共同发布污染的时间、范围、预警等级、污染的潜在走势等预警信息。对预警区,要禁止新(改、扩)建造成土壤污染物增加的项目,农用地周边现有企业要采取新技术、新工艺,实施提标升级改造,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县环保局牵头,县发改委、科工委、国土局、农牧局等参与)

      (三)科学合理划分农用地类别,实施分类管理

      科学布设详查点位。按照国家和河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总体部署,对国家和省下达的农用地详查点位进行现场核查,对需要调整的点位提出调整意见,确保采样点设置科学合理,采样工作顺利进行。(县环保局牵头,县国土局、农牧局等参与)

      积极配合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县环保部门配合农业部门,按照国家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结合前期开展的农用地摸底信息档案,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综合考虑农产品超标情况、土壤污染来源与程度、污染途径、农用地集中连片程度等,以耕地为重点,将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农用地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环保部门配合农业部门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相关事宜,2018年底前完成全县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清单。同时还要基于汝南县土壤污染源解析结果,分别从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等方面提出对农用地土壤的管控措施与重点项目清单,严格监管各类土壤污染源。(县农牧局牵头,县环保局、国土局、林业局等参与)

      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区域,有序推进。对优先保护类耕地,优先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等工作,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加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综合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切实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提升耕地地力。引导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和低毒生物农药,防止耕地退化和土壤污染。对安全利用类耕地,实施种植绿肥、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安全利用措施,并加强土壤环境及农产品质量的监测,确保农用地安全利用。对严格管控类耕地,加强监管力度,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开展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县农牧局牵头,县环保局、国土局、林业局等参与)

      (四)强化优先保护类耕地的保护与环境监管

      1.层层细化分解落实保护任务

      根据全县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结果,分部门、分层级落实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实行县、乡镇(街道)、片区三级管理,逐级细化分解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任务分工,明确各方目标,加大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力度。县级层面负责统筹管理全县各乡镇(街道)、环保、农业、国土等部门工作;乡镇(街道)负责辖区内的各项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积极联系相关部门,确保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综合优先保护类耕地的产权、归属、生产经营、种植结构、灌溉水源、外部污染源等情况,将不同辖区范围内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再细划分为若干责任片区,以村干部或生产经营者为责任人,实施片区管理,确保保护任务落到实处。(县农牧局牵头,县环保局、国土局、水利局、科工委、农牧局、发改委等参与)

      2.实施网格化管理,逐级明确各方责任

      采取县、乡镇(街道)、片区三级管理模式,以片区为基本单位,根据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信息中优先保护类耕地的基本情况(面积、权属、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外源防控情况、农业面源防控情况、灌溉水情况等,实现网格化管理。环保部门根据片区划分,集中整治外部污染源,切断污染途径,防止外部污染源污染农用地土壤环境;农业部门根据片区划分,加强农业面源防治,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国土部门负责土地空间管理,优先将优先保护类耕地划定为基本农田,严防占用优先保护类耕地。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经营社为试点,探索以生产经营者为负责人的“田长制”。探索建立生产经营者全面负责优先保护类农用地环境保护工作的制度,遵循“谁保护,谁受益”的基本原则,通过政策扶持,统筹各项补贴,优先向农业面源防控、环境质量良好的地块倾斜,着力提高生产经营者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积极性。鼓励生产经营者及时关注农田周边污染,并向环保部门举报排污、倾倒行为。在农业部门指导下,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落实农业绿色发展和提质升级。(县农牧局牵头,县环保局、国土局、水利局、科工委、林业局、发改委等参与)

      3.加强优先保护类耕地的环境监管

      优先将各乡镇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在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时,优先将各乡镇优先保护类集中区域纳入规划。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从严落实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并重的要求,对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落实不到位、土地利用粗放浪费、违法占用耕地突出的乡镇相应减少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根据各乡镇要明确采取的土壤环境保护措施,加强耕地地力保护和有机质提升,支持农民积极推广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测土配肥及水肥耦合一体化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根据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每两年对各类别耕地面积进行评估,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或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乡镇,进行预警提醒并依法采取环评限批、生态补偿等限制性措施。开展向耕地及农田沟渠中排放有毒有害工业、生活废水和未经处理的养殖小区畜禽粪便,占用耕地倾倒、堆放城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废料及废渣等违法行为的专项检查。(县环保局牵头,县农牧局、国土局、水利局、发改委等参与)

      4.适时开展保护方案效果评估

      随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优先保护类耕地的基础信息更加完整,保护目标更加清晰,保护要求也会随之提高,这就相应地要求保护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议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本着因地制宜、重在效果的原则,适时开展优先保护类耕地土壤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效果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总结经验,对效果不明显的措施进行修正或调整,确保实现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的总体目标。(县环保局牵头,县农牧局、国土局、水利局、科工委、林业局、发改委等参与)

      (五)多措并举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1.科学使用化肥,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

      生产、销售、使用的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应当达到相关标准,用作肥料或肥料原料使用的生活垃圾、污泥应当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严禁将城镇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弃物直接用作肥料。(县农牧局牵头,县供销社、工商局、质监局等参与)

      按照驻马店市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为基准,推进农业补贴由激励性向功能性转变,积极申请河南省测土配方专项资金,增加专项资金投入,重点在高标准粮田规划区内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三年进行一次轮测,实现周期性测土;加强对农户测土配肥的补贴力度,将部分测土配方专项资金直接补贴给使用配方肥的农户,提高补贴效率;加大配方肥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园等经济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增加土壤测试指标,在常规有机质、氮、磷、钾、pH五项测试指标的基础上,增加铁、镁、硫等中微量元素测试,提高测土配方精准度。探索开展政企联合测土配方模式,选定实施测土配肥的相关企业进行资金补贴,鼓励企业采用测土配肥商业化运作,加速测土配肥的普及。2020年,实现主要农作物精准化施肥,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优先保护类耕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县农牧局牵头,县发改委、财政局、环保局、住建局、工商局、质监局、供销社等参与)

      大力推广高效施肥技术。在化肥使用量和使用强度较大的地区建设化肥增效示范区,结合高效节水灌溉,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和机械深施设备,采用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滴灌、喷灌施肥、机械深施、叶面喷施等方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在施肥过程中要有效控制氮磷肥用量。在地力较差的地区探索实施周期性深耕深松和保护性耕作。到2020年,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县农牧局牵头,县财政局、环保局、住建局、工商局、质监局、供销社等参与)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升土壤肥力。严格依法落实秸秆禁烧制度,全县推进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优先开展就地还田。在农田基本设施配套齐全、能充分保障灌溉用水的地区,重点推广秸秆快速粉碎还田腐熟堆肥技术;在秸秆直接还田条件不成熟的区域,重点推广生物快速腐熟堆肥技术;砂姜黑土区,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技术。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县农牧局牵头,县财政局、环保局、住建局、工商局、质监局、供销社等参与)

      2.科学使用农药

      以耕地经营者为支撑点,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高毒、高残农药,优先实施高剧毒农药替代计划。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强化入市检测,以粮食、蔬菜、水果等作物为重点,落实监管责任,倒逼农民使用低残留农药或者减少农药使用量。完善、推行生产经营主体实名购买农药制度, 2018年底前建成农药监管平台,掌握农药产品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向动态,及时调查处理购销异常情况。2020年底,全面建立高毒、高残留农药全过程监管体系。(县农牧局牵头,县财政局、环保局、住建局、工商局、质监局、供销社等参与)

推广科学高效施药技术。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对症适时适量施药,在准确诊断病虫害并明确其抗药性水平的基础上,对症出方、用药;开发应用现代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2019年,全面推广高效施药技术、高效防飘喷雾技术等;2020年,全面完善全县蔬菜高效施药技术设施建设。(县农牧局牵头,县财政局、环保局、住建局、工商局、质监局、供销社等参与)

      全面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在我县水果、蔬菜等示范区绿色防控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在各乡(镇)果园和蔬菜基地全面推广防虫网、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2018年底前,分别制定果园、蔬菜绿色防控技术模式;2019年底,组织有绿色防控经验的技术人员,建立专业化绿色防控组织,提供蔬菜和果园等病虫害的专业化防控服务;2020年,园艺作物标准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80%以上。积极推进各乡(镇)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技术;2018年底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统防统治技术员,建立病虫防治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组织;2019年底,利用移动信息平台、简报等媒体工具,构建定期统防统治信息发布制度,宣传统防统治理念;到2020年,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县农牧局牵头,县财政局、工商局、质监局、供销社等参与)

      推广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技术。在全县粮食主产区积极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融合。2018年底前,根据粮食作物种类,以农药减量控害保安全为目标,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分别制定玉米、小麦等主要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模式;2019年,建立或者依托现有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实施绿色防控技术,推行统一组织、统一发动、统一时间、统一技术、统一实施的“五统一”措施;2020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显著提升,粮食主产区均建立绿色防控技术和统防统治技术融合示范点。(县农牧局牵头,县供销社、财政局、工商局、质监局等参与)

      提高病虫害预报预测准确性。根据病虫情的发生发展规律、近期户外调查的病虫情信息,结合影响病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未来变化情况,做出科学准确预测。根据病虫害预测情况,确定具体防治作物、防治面积、药品名称、用药技术、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等信息,并通过不同媒体信息发布,组织技术人员下田指导农民科学合理适量施药,保障病虫害防治效率和效果。到2020年,全县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县农牧局牵头,县财政局、环保局、林业局、住建局、工商局、质监局、供销社等参与)

      3.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

      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定期调查工作。在已开展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调查基础上,建立定期调查制度,以农药使用量较大的地区为重点,每年开展1次全县农药包装废弃物状况调查工作,摸清回收处理状况及非正规堆放点位置信息,建立农药使用台账制度,由优先保护类耕地片区负责人记录农药使用量、使用药剂、使用次数等使用信息,并定期核实,记录到存入片区信息档案。建立年度整治清单,并根据清单有序开展清理整顿工作。(县农牧局牵头,县发改委、工商局、质监局、供销社、财政局等参与)

      建立并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将农药废弃物回收处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要求农药生产和销售企业拿出部分资金,共同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专项资金。在适宜区域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有偿分类回收试点站,并对接收、转运和处置单位按照废弃物材料性质不同,设置相应补偿金额或“以废换物”回收机制,鼓励农民自觉进行农药包装分类回收;设置专门回收管理人员,配备回收桶和转运车等专用设备;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宣传普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分类方法、回收站点位置、联系方式等信息,方便农民配合回收工作。各村可根据农药使用情况和包装废物调查结果,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保洁员,负责一定区域内环境卫生的同时,定期捡拾农药包装废弃物并集中到指定场所,统一处理。到2020年,实现优先保护类耕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覆盖率达到70%以上。(县农牧局牵头,县发改委、工商局、质监局、供销社、财政局等参与)

      4.完善地膜减量化和回收处理机制

      推进地膜覆盖减量化,产品标准化。科学推广“一膜两年用”技术,延长地膜使用寿命,减少地膜用量。各乡镇(街道)要全面落实使用标准地膜,推广应用0.01 mm以上的加厚地膜,通过政策调控对购置加厚地膜的农民和合作社实行价格优惠,严格禁止生产和使用非标准地膜;各乡镇(街道)农业部门要加大市场联合执法监管力度,坚决杜绝超薄地膜流通,确保超薄地膜不得出厂、不入市、不进田。到2020年,地膜使用合格率达到100%。(县农牧局牵头,县发改委、工商局、质监局、供销社、财政局等参与)

      完善地膜回收机制。大力推广新型高效地膜回收机具作业,加大地膜回收机具补贴力度,因地制宜地形成符合不同区域的地膜机械化捡拾综合解决方案,在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将地膜回收作为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必需环节,通过市场调节推动组建第三方地膜机械化回收专业组织。在适宜区域建成农膜定点回收站,并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定点有偿回收机制,根据废弃农膜回收重量,给予一定的补偿。2020年,优先保护类耕地的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尝试推广可降解生物地膜项目。(县农牧局牵头,县供销社、财政局、发改委、工商局、质监局等参与)

      5.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依法限制饲料中铜、锌、铅、砷等重金属含量,依法规范抗生素等药品使用,指导养殖户科学使用兽药、饲料,防止有害成分通过畜禽养殖废弃物还田对土壤造成污染。(县农牧牵头,县环保局、发改委、财政局等参与)

      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对列入驻马店市配套建设粪污处理与综合利用设施清单的规模养殖场,按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技术指导意见,结合养殖场实际,制定“一场一策”治理方案,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节点,建立台账。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96%以上。(县农牧局牵头,县环保局、发改委、财政局等参与)

      积极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结合各乡镇实际,在畜禽养殖集中区建设粪便集中收集贮存设施和沼气池,尽可能将沼气用于农户炊事用能,将沼液用于养殖场周边农田的灌溉。(县农牧局牵头,县环保局、发改委、财政局等参与)

      6.加强灌溉水水质管理

      开展灌溉水源调查工作。摸清全县农用地灌溉水情况,掌握灌溉水来源、水源灌溉区域、污水灌溉情况等信息。以优先保护类耕地为重点,按照灌溉周期,每年对灌溉水水源进行水质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建立灌溉水水源名录,并严格按照农用地灌溉水质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水源实行退出、替换制度。(县水利局牵头,县农牧局、环保局、科工委、公安局、林业局等参与)

      按照优先保护类耕地片区划分,坚持定点取水,定渠进水,整合片区的灌溉水水源、取水口、灌溉渠道,水质监测结果,形成优先保护类农用地片区灌溉水情况,记录到优先保护类耕地的档案信息中。(县农牧局牵头,县水利局、环保局、科工委、公安局、林业局等参与)

      加强灌溉水水源地、水质保护。2019年底前,完成全县灌区排查,确定各个排污口的准确位置,详细掌握排污口名称、责任单位、水质水量等情况。严禁向优先保护类耕地灌溉水源地排放污水、非法倾倒、非法排放污水。(县水利局牵头,县农牧局、环保局、科工委、公安局、林业局等参与)

      (六)严控工业污染防治

      1.强化工矿企业环境监管

      结合污染源监管、环境统计等数据,确定全县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依据企业生产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每年进行一次动态更新,并向社会公布。列入名单的企业要自行或委托专业检测机构,每年对其用地进行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向县环保部门备案;县环保部门每年要对重点监管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至少开展1次监测,监测点位、监测因子和监测频率以驻马店市要求为准,数据及时上传至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排查农用地周边工业污染源,对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相关行业企业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对耕地造成污染。针对优先保护类耕地,结合重点监管行业及重点监管污染物,建立防控企业名单。加大对专项防控企业的日常监察、监管力度,督促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污染防治,提升清洁生产水平,确保废水、废气排放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防止对周边农用地土壤造成污染。(县环保局牵头,县科工委、国土局、安监局等参与)

      2.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

      结合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重点行业企业空间位置遥感等,逐步建立涉重金属企业管理台帐。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相关总量控制指标。涉重金属企业要自行建设污染处理设施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处理。(县环保局牵头,县科工委、住建局、国土局、发改委、安监局等参与)

      3.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对一般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开展排查,明确责任主体,建立整治清单,对有责任主体的,督促相关责任方制定整治方案,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责任主体灭失的,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整治方案并实施。所有工业固体废物均应安全处理处置;加强对重点固废产生企业的监管力度。鼓励建设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专项执法,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监督检查,开展向耕地及农田沟渠中排放有毒有害工业、生活废水和未经处理的养殖小区畜禽粪便,占用耕地倾倒、堆放城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废料及废渣等违法行为的专项检查。及时采取措施,安全稳妥转移污染物,防止进一步污染农用地。严格追究排污、倾倒者责任,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污染防控管理水平。加大对危险废物、工业固废、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的监督管理,实施源头严管,过程严控,区域严防。(县发改委牵头,县环保局、科工委、安监局、公安局等参与)

      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全面摸清全县危险废物产生种类、数量、流向等信息,建立健全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信息库并实施动态更新。建立涉危企业全过程环境监管体系,定期对危险废物产生、经营单位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以及企业委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情况、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应急预案等进行专项检查,实现从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处置的全过程无缝隙排查与监管。建立非法倾倒、转移危险废物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格查处违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或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等严重违法行为。完善农村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体系,到2018年,实现村级医疗废物收集网络全覆盖;将药品包装容器等纳入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服务范围。(县环保局牵头,县发改委、科工委、卫计委、工商局、质监局、公安局等参与)

      (七)加强生活源控制

      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乡镇为出发点,规范乡镇(街道)、村庄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按照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工作有关要求,对其进行排查,建立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清单,摸清数量、分布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县住建局牵头,县财政局、环保局、发改委等参与)

      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定期对污水处理厂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在线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加强对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加大对污泥去向检查力度,规范污泥处置活动。(县住建局牵头,县环保局、发改委等参与)

      (八)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循环农业

      树立绿色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农业生产向精细、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避免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等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科学合理安排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限制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风险高的产业规模。探索发展绿色高效循环农业,从种植业的绿色循环开始,开发洁净、有机的农业种植技术,着力解决农药问题,然后将种植业的废弃物延伸到养殖业、微生物产业、环境产业及其加工业的循环,从循环中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各个环节的废弃物都尽可能被循环利用,通过技术集成复合各个循环,形成多功能大循环农业。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农业生产经营者都应加快农业发展理念转变,通过邀请专家授课、宣传下乡等活动,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绿色发展新观念、新思路。(县农牧局牵头,县环保局、林业局、国土局、财政局等参与)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经营,加强典型经验总结和推广。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加强合作,推进代耕代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业主,按照集中连片流转面积、种植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订单情况,分等级进行奖励。对已形成规模经营流转的土地,优先安排土地整理、农田水利灌溉、农业综合开发等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生物多样性规律,合理确定农用地种养规模,建设完善防护林网、灌溉渠系等田间基础设施,实现农田土壤生态循环和稳定。(县农牧局牵头,县环保局、林业局、国土局、水利局、科工委等参与)

      积极组织农业部门、农业生产经营者代表参观生态农业经营运作模式,根据全县特色农业情况,整合现有农业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加强合作,壮大油料、无公害蔬菜产业集群,建设特色花木产业集群、特色林果产业集群、花生、小麦等良种繁育基地。开展“一县一品”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建设、申报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工作,积极推进全县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动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觉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县农牧局牵头,县环保局、林业局、国土局、发改委、科工委等参与)

      (九)加强对土壤环境本底值较好的未利用地管理

      加强空间布局管控,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行业特点,尽可能将土壤环境本底值较好的未利用地补充为耕地。将生态保护红线与空间开发保护管理相衔接,在红线区域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相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做好指导协调、日常巡护和执法监督,严守生态红线。(县国土局牵头,县住建局、环保局、科工委、水利局、农牧局、林业局等参与)

实行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加强规划区划和建设项目布局论证,根据土壤环境承载力和区域特点,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县国土局牵头,县住建局、环保局、科工委、水利局、农牧局、林业局等参与)

      五、保障措施与组织实施

      (一)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建立全县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全县土壤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全体会议。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中,县政府定期召集各相关单位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县环保局要加强统一指导、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同做好土壤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每年11月底前县环保局要将上一年度工作进展情况向县政府报告。(县环保局牵头,县发改委、科工委、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水利局、农牧局、林业局等参与)

      (二)加强环境监管执法

      1.明确监管重点

将土壤环境保护作为环境执法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环境监管网格,加强土壤环境日常监管执法。以优先保护类耕地为重点,重点监管周边工业企业,严防非法倾倒、堆放,切断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的途径,严控农药、化肥使用。统筹考虑水、肥、药等生产要素使用和畜禽粪便、秸秆、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产排状况,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技术、法律等手段,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实行严格保护。(县环保局牵头,县科工委、国土局、住建局、农牧局、水利局等参与)

      2.提高土壤环境执法能力

      加强环境监管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监管网格,明确责任,增加督查频次。改善基层环境执法条件,配备必要的土壤污染快速检测等执法装备。国土、农业、住建等相关部门应按职责分工,配合开展土壤环境保护专项执法工作。完善环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推动环保、公安等执法案件信息录入共享,巩固和提升执法效果。(县环保局牵头,县科工委、公安局、国土局、住建局、农牧局、安监局等参与)

      (三)完善项目储备

      制定项目储备库入库技术指导工作方案,建立完善土壤环境保护项目库,提高项目储备能力,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资金支持。入库项目应根据前期工作基础,按照轻重缓急、择优遴选的原则,进行合理排序,并对延续项目和当年未安排的项目实行滚动管理。优先将相关资金安排用于立项和可行性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充分的项目。(县发改委牵头,县国土局、环保局、住建局、农牧局等参与)

      (四)强化科技支撑

      1.加强土壤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有序开展我县有机肥施用、农药绿色防控等技术的研究工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加速土壤环境保护技术成果转化。通过做好投入品控减总量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耕地地力持续提高,保证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以较少的农业资源消耗,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农业生产效益。(县科工委牵头,县财政局、教体局、环保局、发改委、国土局、住建局、农牧局、林业局等参与)

      2.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

      积极引进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把土壤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列为科技支持的重点,加快成熟适用绿色技术、绿色品种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县科工委牵头,县发改委、教体局、国土局、环保局、住建局、农牧局等参与)

      3.健全土壤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土壤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培训,把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等内容纳入农业人才培养范畴,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的农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县环保局牵头,县科工委、教体局、国土局、住建局、农牧局等参与)

      (五)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1.增加政府资金投入

      县财政加大对土壤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加快制定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激励政策。统筹相关财政资金,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涉农资金,更多用于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乡镇。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增加的乡镇(街道)予以适当奖励。支持有机肥生产、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企业申请国家试点项目,并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县财政局牵头,县农牧局、环保局、发改委、国土局、水利局、科工委等参与)

      2.完善激励政策

      加强对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补偿激励。建立与耕地地力提升和责任落实相挂钩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机制。积极推进中央和地方各级涉农资金整合,综合考虑耕地保护面积、耕地质量状况、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粮食商品率,以及耕地保护任务量等因素,统筹安排资金,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大耕地保护补偿力度。鼓励地方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给予奖补。奖补资金发放要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挂钩,主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后期管护与修缮、地力培育、耕地保护管理等。(县财政局牵头,县发改委、国土局、环保局、住建局、农牧局、国税局、供销社等参与)

      3.促进多元融资

      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环境保护,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节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态保护等领域。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发挥政策性和开放性金融机构引导作用,有效利用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方式,加大绿色信贷及专业化担保支持力度,创新绿色生态农业保险产品。(县发改委牵头,县财政局、环保局、科工委等参与)

      4.开展宣传教育

      制定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方案,结合世界地球日等主题,开展多媒体、多途径宣传活动,普及土壤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融入党政机关、学校、工厂、社区、农村等的环境保护宣传和培训工作,完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环境宣传网络,采取播放宣传短片,发送宣传短信,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发布常用土壤环保相关法规知识、解答群众问政等多种形式,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知识,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县环保局牵头,县国土局、住建局、农牧局、科工委等参与)

      (六)严格组织实施

      1.加强目标考核

      将土壤环境保护纳入土壤污染防治评估制度中,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的主要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土壤环境相关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要求,严格执行政府领导干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县环保局牵头,县委组织部、财政局、审计局等参与)

      2.严格责任追究

      对年度考核结果较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对年度考核结果较差或未通过考核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及县直部门,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对整改仍不到位的,依法依纪进行责任追究。对在评估考核中瞒报、谎报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及县直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对有关人员区分情节轻重,予以诫勉谈话、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等;对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土壤污染问题的,要依纪予以处理;涉嫌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已经调离、提拔或者退休的,依法依纪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县委组织部牵头,县监察局、审计局、环保局等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