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魏悬瓠之战
中央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 驻马店人民政府 政务服务

宋魏悬瓠之战

发布:2017-06-07 来源:县政府 浏览量:2983

汝南县龙亭街北端,汝河之滨,有个直径约200米、高约4米的圆形土丘。

一打探,有些惊讶,竟然是金朝亡国之君完颜守绪的陵墓。

盘桓北方,折磨了两宋一百多年,轻易就能从开封掳走两位皇帝及后妃、宗室等数千人的那个金戈铁马、强大无比的金国,怎么会在一座豫南县城画上句号?

向曾任汝南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的刘炳松先生求证,他说,不是在白山黑水之间,也不是在大漠草原,曾经那个马背上的庞大帝国,的的确确就覆灭在这中原腹地。

更为吊诡的是,给金国最后致命一击的,除了崛起中的蒙古,还有孱弱的宋廷——正是那个被金兵一次次羞辱的宋廷,拒绝了完颜守绪的求和,完成了强悍的岳家军都没能完成的心愿。

史书中的记载颇为详尽。公元1234年正月,宋蒙联军攻破悬瓠城,37岁的金哀宗完颜守绪不愿当亡国之君,匆忙将帝位传给完颜承麟,在行宫被围后自缢。可怜完颜承麟即位不足一个时辰,即死于乱兵之中,成为中国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当日,最后的500名金兵投汝水而死,历时120年的金国就此灭亡。

其实,此前金国在与蒙古的对抗中早已处于下风,被迫从黑龙江迁都开封。《金史》记载,公元1232年,蒙古军队攻占开封,金哀宗逃至商丘,随后派人到蔡州,也就是悬瓠城建了行宫,并于第二年六月来此居住。蒙古军队起初并没有紧追,而蔡州三面环水,易守难攻,金哀宗此时犯了一个错误,他不仅没有采取联宋抗蒙的措施,反而出击宋军,导致南宋与元朝订下联合灭金的密约。公元1233年八月,蒙宋联军合围蔡州,金哀宗这时才想起跟宋廷说好话,但为时已晚。

金哀宗死后,被匆匆葬于汝河边,那500名金兵的尸首被当地百姓捞上来,埋在哀宗墓旁。这个大冢被称为“葬颜冢”,后来这里聚集成庄,演化为今天的张彦庄。城陷后,哀宗的行宫烧了三天三夜,只剩下见山亭,又称后龙亭。明清两代,此处又建龙亭一座,民国时期被拆,改为公共运动场。

蔡州这一仗,直接改变了当时的政局,不仅导致金国灭亡,大宋也摇摇欲坠。南宋出的这口恶气,似乎让金人还了债,洗刷了百年之耻,却没了金国作屏障,此后仅残喘40多年,即被元所灭,中国再度统一。

宋魏“悬瓠之战”以少胜多

其实,说到发生在汝南,直接改变古代政局的大战,又岂止宋蒙灭金。

因为地处中原通往江淮的战略要冲,历史上,汝南“兵家必争”是实打实的,每逢南北方对立或朝代更迭、时局动荡,这里都免不了有场恶仗。比如,东汉末年曹操与刘备为了争夺此地三度交战,南宋初期岳家军出击金军曾三次收复汝南城,明末李自成大战汝宁府,在此拔掉了明军在河南对抗义军的最后一个据点。

在刘炳松先生看来,还有两场战争影响深远,不逊于宋蒙灭金之战。

第一场,便是奠定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刘宋北魏“悬瓠之战”。

当时,悬瓠城是南朝刘宋的地盘,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十分重视生产,励精图治,他的儿子文帝刘义隆公元424年即位后继续改革,压制豪强,国力日渐强盛,史称“元嘉之治”。

刘义隆并不甘心偏安南方,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五月提出北伐,收复中原。而在北方,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是踌躇满志,到公元439年,北魏在他治下,已经统一整个北方。

南北两个王朝都在强烈地图谋对方,最终,公元450年,闻知消息的拓跋焘决定先下手。据《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五卷》记载,当年二月初三,他在梁川(有说在商丘境内)大规模围猎。刘义隆发现对手在搞军事演习,立刻命令淮河沿岸各前线郡县做好准备。七天后,拓跋焘亲率十万大军南下,重兵包围悬瓠城。当时,守城的不足一千人,领头的叫陈宪。魏军不分昼夜攻城,在城外筑起高高的楼车,向城内射箭,又用铁钩将南城墙拉塌。但陈宪指挥若定,守军和百姓很快又在城内架设了新的城墙,拼死奋战,魏军竟然久攻42天而未克。

草创时期的北魏政权,一如许多马背民族,擅长野战,却不擅长攻城。拓跋焘正焦躁之际,刘义隆从寿阳派兵救援悬瓠城,拓跋焘派部将乞地真迎战,结果乞地真被宋军斩杀,魏军粮草、辎重被烧。拓跋焘见形势不利,自毁攻城武器,向北撤退。

宋魏悬瓠之战,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是淝水之战后南北双方的一次重要战争。此后,一心不忘北伐的刘宋向北进军,打到黄河沿岸,随后魏军反攻,攻下悬瓠城、项城等,又一直打到长江北岸,但因损失过半,已失去再战的力量。史载,拓跋焘向刘义隆求联姻,被刘义隆拒绝。撤军时,为了削弱刘宋,魏军杀了雍、徐、兖、豫、青、冀六州许多百姓,元嘉之治就此结束。

可以说,从悬瓠之战开始的南北对攻,让宋魏两败俱伤,并发现一时之间谁也吃不了谁,从此奠定了南北朝一百多年南北对峙的局面。

李愬雪夜奇袭活捉淮西叛将

第二场战争,则是中晚唐时期的一场经典战例——雪夜奇袭。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日益衰弱,各地节度使势力迅速膨胀,他们拥兵自重,事事与中央分庭抗礼,有的甚至公然背叛朝廷。

当时,盘踞豫南、治所在蔡州的淮西节度使就是与官军对抗的“急先锋”,从安史之乱后的李忠臣开始,继任者李希烈、吴少诚、吴元济都不听朝廷敕令,搞了50多年的独立王国,成为政府心腹大患。李希烈甚至自称皇帝,亲书“天中山”三字的一代书法家颜真卿,就是因为深入敌地劝李希烈归顺,而被长期囚禁后杀害。

公元805年,唐宪宗李纯即位,他勤勉政事,力图中兴,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宪宗起用太子詹事李愬为唐(唐河)、邓(邓州)、随(随州)节度使,从西路进攻淮西,另一路人马由裴度率领从北路进攻。

李愬是名将李晟之子,有韬略,善骑射。根据《唐书》与《太平御览》所载,他到达唐河后,并不急着进兵,而采用骄敌之策,表面放松戒备,暗里选出3000名勇士组成敢死队,号曰“突将”,随时准备出击。817年春,北路军攻占郾城,淮西首领吴元济只顾把精力放在北边,给了李愬机会。李愬逐渐东进,扫清蔡州外围,九月抵达遂平,他收降多名淮西将领后,获知蔡州城内空虚,遂于十月初十率九千人马,直扑蔡州。

《太平御览》记载,“是日,阴晦雨雪,大风裂旗旆”,部队行至深夜,李愬才告诉将领此行为“入蔡州取吴元济也”。当时,政府军已经几十年没到过蔡州,加上风雪交加,道路难辨,士卒们都很恐惧,但又不得不听令。四更时分,部队行军七十里到达蔡州城北,城北不远有悬瓠池,夜栖野鹅野鸭,李愬命士兵惊动鹅鸭以掩盖行军声响,守城士兵果真不以为意。

李愬的部队在城墙上打坎爬入城内,很快包围吴元济的牙城。睡梦中的吴元济两次被叫醒告知州城陷落,却不相信,直到听到官军号令才知事坏,当日即被活捉。李愬采取招抚政策,剩下的叛军很快投降,淮西平定。

蔡州一役,极大地震慑了唐朝其他藩镇,先后归顺唐朝,全国出现了暂时的统一,史称“元和中兴”。刘禹锡曾作《平蔡州三首》,盛赞“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李隆基年号)承平时”。而今,李愬的行军路线上还留有诸多遗迹,有更名为鹅鸭池的悬瓠池,还有一座白马桥,是为纪念李愬渡河时摔死的战马所修。

值得一书的是,大文学家韩愈也在此次平乱的政府军中任职督战。前有颜真卿,后有韩愈,包括裴度也是诗文高手,晚唐在淮西如此挥霍文艺人才,令人嗟叹。不过,韩愈确实文武双全,他因此役升职,做了刑部侍郎,5年后,更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单枪匹马抚慰乱兵,不费一兵一卒平息镇州之乱。

韩愈在平定淮西之后,还因为自己的一篇文章制造下了不大不小的麻烦。在事后表彰中,他奉唐宪宗之名撰写《平淮西碑》,将平蔡的功劳归于裴度,并把李愬收降的叛军称为贼将,引发李愬部将不满。李愬的部下将石碑推倒,唐宪宗将其逮捕,问明缘由后予以赦免,又命磨掉韩愈碑文,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刻上。

只是,毕竟韩愈名气大,到了宋代,段的碑文又被地方官磨掉,重新刻上韩文。不过,李愬平蔡州的传奇故事已经广为流传。